追光|我的德育课是体育老师教的!——一所县城小学的思政课改革
铃铃铃
上课铃声响起
在一所县城小学的操场上
一群学生围在体育老师周围
听他讲着红军长征的故事
“长征中
红军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
跋涉过渺无人烟的草原……”
面前的草地上
摆放着栏架、木哑铃、小红旗等道具
“
”
随着老师的指令
绿色的操场成了红军爬过的草地
围栏的障碍被想象成他们翻越的雪山
学生们爬坡、钻洞、跨越障碍
逐渐把自己代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
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“
”
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新建路小学
已成常态
这所小学的创新尝试
不论是体育老师还是足球教练
都相继上任成为德育老师
当体育遇上思政,人们发现——
原来
过去
新建路小学每班每周
只有一节道德与法律课
校长解丽芳说:
“这对于孩子们的思想教育
是远远不够的”
小学生精力旺盛
注意力容易分散
因而
更加适用
近几年
新建路小学将体育教育
作为思政育人的鲜活载体
在体育课程与日常锻炼中
深植理想信念
为孩子们树立
“坚持不懈、不怕困难”的品质
体育教师赵斌还记得
几年前学校刚提出
“体育+思政”的概念时
自己简直是“一个头两个大”
“体育课要怎么跟思政教育结合?”
从那以后
如何讲好思政课
成了所有体育老师
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
经过一次次研讨、摸索
他们逐渐找到了门道
例如
赵斌说
体育课有天然的空间与情境
这种“做中学”的方式
比单纯说教更能引发孩子们的共鸣
除了一些精心设计的课程
体育课的德育功能
更多体现在日常活动中
对学生性格、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
作为一所足球特色学校
新建路小学几乎全员踢球
每个年级、每个班都有足球队
六年级学生解舒迪
已经在学校踢了五年球
她说:
“以前我很胆小
摔倒了就会哭
现在我变坚强了
踢球难免有磕碰
但面对身材比我高大的对手
我也从不畏惧与他们对抗”
“
它教会孩子们
团队荣誉高于个人表现
还有要尊重自己、尊重对手”
体育教师卫翔说
“
”
让运动变成无声的教科书
让体育成为流动的思政课
这是“体教融合”的生动体现
也是“以体育人”的应有之义
记者:刘扬涛、樊欣阳
评论 (0)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